湖泊档案:
鄂州日报讯(作者尹少锋)梁子湖是长江中游江汉湖群大型天然淡水湖,位于长江中游南岸、湖北省东南部,流域面积3265km²,地跨武汉、鄂州、黄石、咸宁四市,以梁子岛为界,分东西二湖,共有316个湖汊,水面面积约370km²,贮水量约13亿立方米,是湖北省蓄水量第一、水域面积最大的湖泊。流域内有入湖河港32条,通过鄂州长港连通长江。
梁子湖是生态保育型湖泊,也是江汉湖群水生植被保持最完好的近郊湖泊,拥有植物种类282种,许多物种在亚洲乃至世界稀有,如蓝睡莲为梁子湖独有,濒危野生动物“桃花水母”曾被大量发现。梁子湖因此被誉为“化石型湖泊”“物种基因库”和“水鸟类乐园”,2011年成为全国湖泊保护首批试点湖泊之一,并被列入亚洲湿地保护目录。
官方与民间协力护湖
根据市生态环境局公布的国控断面监测数据,今年1至4月,梁子湖水质稳定保持在Ⅲ类标准,营养状态长期保持中营养不变。
2016年夏,一场大洪水席卷长江中下游地区,鄂州内涝严重,梁子湖水质也因此一落千丈。正是在那一年,中央出台《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》,提出用两年时间,全面建立河长制,为维护河湖健康生命、实现河湖功能永续利用提供制度保障。
贯彻落实中央精神,促进河湖休养生息,河湖长制在鄂州落地生根。
“起初,总有些白色垃圾,现在几乎看不到了。”涂家垴镇南阳村村党支部书记张德伟该村梁子湖村级湖长,他每周至少要到南阳村沿线巡查两趟,发现湖边垃圾,及时清理。
梁子湖的湖长不少。市委书记、区委书记、乡镇党委书记、村党支部书记,各级“书记”主力担当,一级抓一级、层层抓落实。四级湖长制基础上,梁子湖区再进一步,延伸设立组级湖长,形成五级责任网络。在梁子湖全流域,五级湖长共计583人。
“由党委或政府主要负责人担任河湖长,改变过去多头管水的‘部门负责’制,形成‘首长负责、部门共治’的局面。”市水利和湖泊局党组副书记、局长黄国华说。
在“保护梁子湖”的共同感召下,如果说各级“书记”湖长代表了官方的作为,那么来自民间的共识也正在慢慢凝聚。
2019年10月16日,梁子湖区在全市率先成立民间湖长队伍,企业家(乡贤)、党员代表、人大代表、政协委员、巾帼志愿者、青年志愿者6支护湖队接过“民间湖长”旗帜,723名成员接受“民间湖长”聘书,民间湖长们受聘上岗。
身为土生土长的梁子湖区人,苏艳丽受聘民间湖长后说:“从小喝着梁子湖的水长大,保护母亲湖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,希望通过自己的绵薄之力带动更多人参与到梁子湖保护中来。”
“聘任民间湖长,是对官方湖长制度的补充,通过这样的形式拓宽民间力量参与湖泊保护的渠道,提高社区各界保护湖泊的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。”梁子湖区水利和湖泊局局长贺立同说。
贺立同介绍,除聘任民间湖长外,梁子湖区还在尝试探索组建党员护水队、“湖小青”“湖嫂”“护水联盟”等多种形式的民间治水护水团体,发挥科研机构、专家院士智囊团作用,建立梁子湖保护智库,形成政府、企业、公众、智库多方参与的梁子湖保护与治理新格局。
传统与科技双重加持
邱泽鹏,首批受聘的民间湖长之一。因为从事了十多年的水产养殖,邱泽鹏对梁子湖区水质的变迁及其产生的影响比一般人感受更深。
“不计环境成本的传统养殖,产量的确较高,但是论效益,未必赶得上现在的清水养殖。”权衡过经济账、生态账,邱泽鹏爱湖护湖的行动自觉似水到渠成。
担当民间湖长以后,早晚徒步巡湖成了邱泽鹏的“必修课”,看到沿岸的矿泉水瓶、熟料袋,随手拾捡。遇到垂钓爱好者,上前做一番工作,劝导对方爱护环境。邱泽鹏负责的梁子湖岸线长约3公里,巡查一遍要走上一至两个小时。
徒步巡湖,是个土办法,也是有效的办法。“经常过来走一走、转一转,心里有个底,存在问题也能够及时发现、及时解决。”邱泽鹏说,湖长不是空头衔、假帽子,巡湖是护湖最基础的工作。
除了徒步巡湖这样的传统手段,信息化科技手段也运用到梁子湖保护中来。
在梁子湖梁子镇刘斌村段,镇级湖长吴丹开展常态化巡湖时,不止是拿笔记本写巡湖日志,还不时拿起手机打开“智慧水务APP”,熟练登陆、定位、拍照、上传。
“通过手机上的软件,巡查情况全部记录在案。如果碰到需要多方协调的问题,可以将问题上传到平台,统一协调处理。”吴丹介绍。
前端实时反映巡查状况,后端在线监督湖长履职。在梁子湖区水利和湖泊局“智慧水务APP”的后台系统中,湖长们巡查的轨迹、时间、时长、发现及反映的问题一目了然。
“屏幕中间,不停移动的橙色小人图像,就是目前正在巡查的湖长,蓝色小人则是巡查完毕的湖长。”梁子湖区委副书记尹俊武告诉记者,“智慧水务APP”可实时管理考核湖长履职情况,是其作用之一,同时该系统也可全面反映问题从发现,到处理、反馈、销号的整个过程,促进问题及时解决。
尹俊武介绍,在建的“梁子湖云”大数据平台,将整合水环境、污染源、气象、土壤、水文、农业、旅游、林业、湿地、交通、物流、地质灾害等数据资源,实现相关部门资源数据共享,建立集采集、受理、交互、分析、对比、预警、发布和快速响应于一体的智慧水利管理一张图系统。
治水与治岸同步实施
将梁子湖保护比作一部长篇小说的话,全面建立湖长制顶多算是翻开了序章,故事的高潮在于落实湖泊保护责任,扎实推进湖泊生态治理、修复和保护。
去年6月,新建的樊口二站1号、2号两台机组先后投运,工程开始发挥排涝作用。
历史上,鸭儿湖水系、三山湖、保安湖等均属梁子湖水系。但长年围湖垦殖,隔断了水体间流通,仅剩长港河樊口大闸入江通道。
2016年,鄂州从全流域视角审视梁子湖保护治理,实施鸭儿湖水系八湖连通工程,该工程连通牛山湖、梧桐湖、红莲湖、五四湖,直至四海湖、薛家沟,经樊口二站排水入江,开辟梁子湖西翼入江通道。
除西翼通道外,还将连通梁子湖、保安湖、三山湖,在东翼构建第三条梁子湖入江通道,形成“一主两翼”的骨干水网,实现梁子湖多通道入江,破解区域水患困局,彻底改善梁子湖生态。
近几年,鄂州相继实施了涂镇湖、曹家湖、垱网湖等退垸还湖工程,扩大梁子湖湖容,恢复其调蓄功能。
为治水,梁子湖区坚持生态优先,先后禁捕、禁采、禁围、禁养,千余渔民转产转业,1.4万亩珍珠退养。
武汉大学梁子湖野外生态站建立的“优势物种筛选——生物学规律破译——人工大面积种植”的水生态修复模式,在梁子湖湖底繁衍出面积逾20万亩的黄丝草,被世界自然基金会成员誉为“水下原始森林”。
水环境问题,根源在岸上。梁子湖区在水生态负担上持续“做减法”, 年均投入1.2亿元,在全区实施全面退出一般性工业、污水全处理、垃圾全外运、厕所全革命、三边全绿化的农村“五全”工程,在梁子湖沿岸筑起严密防护网。近年来,该区累计关停、拒绝近百家不符合生态产业发展方向的企业,改造农村公厕户厕等2.1万余座,累计完成新造林近8万亩,集镇、农村生活污水全部达标排放。
“治湖先治污,治水加治岸,从源头清理污染源,是这么多年我们在梁子湖保护中摸索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经验。”梁子湖区委书记夏帆说。
激励与打击两手发力
“全面建立河湖长制,不只是任命几个河湖长这么简单,监督检查、考核评估也要跟上。”黄国华说。
为调动全社会践行生态文明理念,推动形成保护梁子湖的行动自觉,2016年,鄂州借全省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试点为契机,给全市自然资源建立生态账本,为生态资源标价,尝试建立各区间责权一致的横向生态补偿机制。
2017至2018年,以实际提供生态服务价值20%权重来计算,市财政、鄂城区、华容区共向梁子湖区支付生态补偿资金1.4亿多元。其中,市财政补贴占70%。